商城類電商軟件及服務提供商--HiShop海商,歡迎您!
Hi新零售消息,眾所周知,創(chuàng)業(yè)失敗風險極高,用“九死一生”來形容并不為過,每年倒閉的互聯(lián)網(wǎng)產品不計其數(shù)。因此,創(chuàng)業(yè)者每天都如履薄冰是常態(tài),即便是有錢有資源的BAT三巨頭日子也不好過。阿里董事局主席馬云曾表示,BAT格局兩三年內就會變化。
今天,不妨來盤點下BAT“陣亡全家桶”,讓大家知道人前風光無限的BAT也有無可奈何的另一面。(參考i黑馬整理的BAT失敗產品一覽表)
百度:三次折戟電商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百度失敗產品包括百度空間、百度有啊、樂酷天、百度說吧、百伯、百度相冊、百度云OS、百度直達號、百度醫(yī)生、百度未來商店、百度Mall等。
其中,電商夢折戟一直是百度心中揮之不去的痛,無論是前期的百度有啊、樂酷天還是后期百度Mall,都無法承載百度抗衡阿里的重大使命,反而差距越拉越大,根本原因在于百度片面地以流量思維來經(jīng)營電商且存在戰(zhàn)略短視。
2008年上線的有啊主打C2C模式,與淘寶針鋒相對,手握流量優(yōu)勢的百度為有啊貢獻大把流量,這部分流量原本可以獲得現(xiàn)金流。百度可以接受短期收入損失,但長期投入有啊仍未見起色,加上京東、凡客等B2C電商強勢崛起,此時包括李彥宏在內的管理層坐不住,認為百度投入產出不成比例,強撐下去也不會有好結果。
一年之后,百度大幅削減對有啊的流量導入和預算投入,在前虎后狼且糧草緊缺的情況下,有啊想振作也回天乏術,基本名存實亡,終于在2011年4月宣布關閉。事實上,在有啊關閉前1年,2010年6月B2C商城樂酷天上線,成為百度征戰(zhàn)電商市場的排頭兵,無論是資源導入還是資金投入,百度對樂酷天的重視程度均超過有啊。
不過,樂酷天股權架構和組織架構,為其拓展中國市場埋下隱患。據(jù)悉,百度與樂天聯(lián)合注資5000萬美元組建合資公司,雙方分別持股49和51%,由中村晃一出任樂酷天負責人,百度方負責人是任旭陽。好景不長,隨著任旭陽去美國學習和中村晃一離職,樂天對樂酷天的態(tài)度發(fā)生轉變。
事實上,百度與樂天合作并不愉快,百度并未對樂酷天注資,只投入資源和流量支持。管理方面,除了CMO張彧浩本人為百度代表,包括CEO、COO、CTO在內的管理層均為日方代表,雙方在爭奪樂酷天控制權上貌合神離,內耗影響平臺運營質量。
日方管理職權過大,對中國市場又不了解,并自以為是地認為電商不是中國現(xiàn)有打法,市場策略顯得較為保守。2011年底,雙方矛盾徹底激化,百度徹底退出,停止為樂酷天導流,改由樂天單獨運營,最終在2012年4月宣布關閉,成立2年虧損1億多元。
阿里:來往被微信一拳打暈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阿里失敗產品包括中國雅虎、口碑網(wǎng)(2015年6月重啟)、天天動聽、淘江湖、阿里旺旺國際版、淘日本、淘寶指數(shù)、淘點點、來往、阿里云博客、云手機助手、支付寶借條、天貓寶等。
或許你對這份陣亡名單感到陌生,除了了解淘點點、天天動聽,其他產品印象并不深,甚至都沒聽過。這就對了,與百度除搜索之外產品做一個死一個不同,阿里在產品研發(fā)和運營方面更加得心應手,一方面阿里不少產品由并購而來,整合整體順利;另一方面阿里團隊比較務實,不會刻意做炫技、玩噱頭的產品。
不過,強如阿里也有短板。馬云一直不忘對移動社交的垂涎,但來往的陣亡、支付寶生活圈的丑聞,使其移動社交夢變得可望不可即。不得不說,阿里做社交存在先天不足,其運營基因過重,注重效率放在電商可以,但做社交行不通。比如,在以KPI為導向的制度下,淘江湖為了完成指標,選擇拉來淘寶用戶并推薦商品,最終將好端端的社交產品做成了電商。
重點說說來往,2013年10月,阿里提出全集團All in無線戰(zhàn)略,馬云親自上陣推來往,甚至稱“在無線上網(wǎng)沒有建樹,我們就不該考慮上市”,要求阿里員工必須使用來往且外部好友必須超過100人,重視程度可見一斑。不過,他忽略了能打敗微信的不會是第二個微信這一鐵律,任憑來往再努力也注定活在微信陰影之下。
微信早期通過導入QQ多年積累的好友關系鏈,加之極佳的產品體驗,早已構筑了在即時通訊領域的護城河,用戶遷移成本極高。作為后來者的來往不僅沒有做到差異化,反而被不少網(wǎng)友吐槽體驗欠佳,被網(wǎng)易掌門人丁磊曾評為負分,不及0分的易信。
顯然,來往單憑燒錢補貼的方式,想要戰(zhàn)勝微信幾乎不可能,最終并未在移動社交領域打開市場,覆蓋人群只有千萬,與當時微信6億用戶完全不在一個量級,后來改名為“點蟲蟲”,轉型做閱后即焚的90后社交,放棄了與微信的正面競爭。當然,來往以失敗收場并不全是壞事,不僅倒逼手淘成為超級入口,僅用2年就成為日活過億的航母級App,助力阿里成功轉型移動,而且間接成就了釘釘。
2016年1月底,馬云在阿里內部活動上表示,“我們在社交領域被一拳打暈以后,不繼續(xù)努力一把,就不可能有釘釘,釘釘是被打敗之后再度起來的。”如今,釘釘擁有過億個人用戶、超過500萬企業(yè)用戶,成為名符其實的國內第一企業(yè)級社交品牌。
騰訊:兵敗微博和微視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騰訊失敗產品包括騰訊TM、朋友網(wǎng)、QQ旋風、TOS、YES平臺、微視(2017年9月重啟)、QT語音、拍拍、QQ家園、騰訊微博、超級QQ、QQ影像、Q+、搜搜、TT瀏覽器、QQ聊天室、QQ日歷等。
一直以來,馬化騰、張小龍的存在,使不少人認為騰訊是一家精于產品的公司,但如此多陣亡產品或多或少讓外界感到意外。在我看來,上述產品結局不美好并非敗在用戶體驗上,而是敗在市場策略上,騰訊微博、微視便是典型代表。
有人說微信之所以崛起,某種程度上與騰訊微博拖住新浪微博的進攻步伐有關,我認同這種看法。2009年8月,新浪微博正式上線,前期靠名人和明星效應拉動,獲取第一批鐵桿用戶。騰訊微博比新浪微博足足晚了8個月,用戶可以通過網(wǎng)頁、手機、QQ客戶端、QQ空間和電子郵箱等途徑使用騰訊微博,強大的用戶關系鏈和渠道優(yōu)勢,使騰訊微博在用戶注冊和活躍用戶數(shù)上后來居上,一舉超過新浪微博。
不過,從行業(yè)影響力來看,用戶優(yōu)勢并未為騰訊微博換取相應的行業(yè)影響力,它一直活在新浪微博的陰影之下。同時,騰訊微博之所以無法與新浪微博抗衡,與其自身在騰訊產品集群中地位不高有關,彼時風頭正勁的微信和優(yōu)勢明顯的手Q是騰訊布局移動的兩大關鍵棋子。
與新浪微博定性為救命型產品不同的是,騰訊微博屬于防守型產品,前者是新浪在門戶業(yè)務之外的又一條生命線,后者只負責幫騰訊搶下一座山頭,僅此而已,要知道騰訊增值服務盈利能力足夠強悍。
雙方使命的不同使各自擁有不同的結局,2014年7月,外界傳出騰訊將調整網(wǎng)絡媒體事業(yè)群,放棄騰訊微博,騰訊微博所有人員全部并入微視和騰訊網(wǎng),未來將著重發(fā)展騰訊網(wǎng)、騰訊新聞和騰訊視頻,這一舉動被外界看作是騰訊微博在騰訊內部地位已經(jīng)式微。4個月后,騰訊微博宣布會員即日起將暫停申請開通和續(xù)費,騰訊微博關閉進入倒計時。
在騰訊微博被放棄之際,微視與騰訊視頻成為兩個獨立平行的產品部。看似被重視,個中無奈只有微視團隊清楚。2014年4月,微視兩任產品總監(jiān)相繼離職,讓微視元氣大傷,加上獨立為產品事業(yè)部后,其市場、公關、渠道職能仍放在騰訊網(wǎng)絡媒體事業(yè)群的大市場部里,直接導致市場、公關和產品嚴重脫節(jié)。
同時,在微視內部糾結于走社交路線還是媒體路線時,外部的競爭對手強勢崛起,背靠微博的秒拍開始利用明星效應攻城略地,后起的美拍則利用工具優(yōu)勢趕超微視,快手憑借以往的動畫用戶基礎也快速攻占短視頻市場。除了在短視頻領域處于不上不下的狀態(tài),微視在騰訊內部的地位也發(fā)生微妙變化。2014年9月,微信6.0版本中加入小視頻,讓微視尷尬不已。
時隔半年,微視宣告失敗,被并入騰訊視頻部門,微視產品部多個工作組隨之解散,只有少許人象征性地進行產品維護,負責人邢宏宇(也是騰訊微博操盤手)離職加入58,微視開放平臺負責人徐志斌也選擇離職。
總結:
與創(chuàng)業(yè)者游走在生死邊緣不同,背靠核心業(yè)務支撐的BAT起碼不用為日常生計發(fā)愁,廣告、游戲為它們帶來穩(wěn)定的現(xiàn)金流。不過,BAT始終未達到“大而不倒”的地步,危機意識倒逼它們通過內部孵化和外部投資(含并購)的方式來構筑護城河,前者管理機制僵化致使試錯成本高、創(chuàng)新難度大,產品以失敗收場并不奇怪,對有錢有資源的BAT的影響也極為有限。
反觀創(chuàng)業(yè)者則是另一番局面,它們資金緊張、資源短缺,一旦產品無法打開市場,很有可能面臨團隊解散的風險。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創(chuàng)業(yè)者倒閉被廣泛報道、BAT產品停運則鮮少提及,因為主打產品是前者的全部,在對失敗并不寬容的輿論環(huán)境中不討好,甚至被拿來當反面教材;后者孵化產品失敗無法左右全局發(fā)展,為了維護自身形象不會主動曝光,通常選擇冷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