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飛速發(fā)展,如今傳統(tǒng)零售行業(yè)的生意越來越難做,再加上電商的沖擊,昂貴的門面導致許多傳統(tǒng)實體行業(yè)在市場中競爭中寸步難行。現如今隨著新零售的發(fā)展,許多大型實體企業(yè)都紛紛開始轉型,下面小編就來分享幾個新零售的相關案例。
案例1:盒馬鮮生
盒馬是大家聊的比較多的新零售模式,也是我們花時間比較多的一個觀察對象。盒馬在商超這個領域做了一套邏輯,我給大家還原一下:
盒馬這套邏輯就是倉店一體雙向流量,雙向流量比較有意思,消費者因為某些品類或生意到店體驗,這里有一個核心動作是,把線下的獲客翻到線上去,可以是app,也可以是其他方式,留存這些客戶,然后不斷觸達他們形成重復購買。
這一點是傳統(tǒng)零售人一直不是很有能力去完成的一件事,這與基因有關,只有擁有大量線上創(chuàng)新思維才能落地做出來。
盒馬鮮生不斷迭代,F2模式在試圖顛覆餐飲的成本結構時,用烹飪方式來定義產品結構,而不是用品類。
盒馬在設計原型時,參考的是Eataly(來自意大利的“美食界的宜家”),Eataly是把零售和餐飲結合的最好的案例:全球有40家店,體驗消費融合得非常好。本質上是餐飲公司的,建了一個很漂亮的餐飲場景,順便賣食材;零售賣的是高端意大利餐飲食材,兩者融合得非常好,產品也非常好。
案例2:臺灣上引水產
臺灣的上引水產也很有特色。海鮮水產在我們認知里,是屬于比較貴的,但實際上供應鏈沒有那么貴。
有一家店叫做地球港(以多業(yè)態(tài)互動體驗為核心,集精品食飲超市、高端體驗餐廳、優(yōu)質IP內容為一體,混搭的新零售商業(yè)品牌),學盒馬模式——點了水產,隨后可以烹飪,也是一個業(yè)態(tài)的融合。
它們都是采用小店模式,重餐飲,然后是檔口模式。
在技術驅動方面,更多地運用了一些智能化的東西,比如電子價簽、AI等,都在試圖塑造線下場景。這些智能產品使得場景端數據的獲得更加精準、更加智能。
線下場景中,我們不知道消費者是誰、也不知道他們在什么時候買了什么東西,雖然目前正在試圖用各種各樣新的解決方案在場景端抓數據,這是一個方向,但整體都還在摸索階段。
案例3:超級物種
它實際上是永輝旗下的新零售,超級物種的邏輯是以餐飲自營集合為一個模式,順便再做零售;最近我們看到超級物種升級版本的思路是增加零售,逐步把餐飲的比例減少。
從整體上看,這套邏輯的核心,是通過線下餐飲和體驗來獲客,把流量上翻。這也是阿里比較強的,強制把流量上翻到app里。
首先是獲客、轉換、提效。
獲客好理解,我用線下去抓人,我用場景塑造,讓大家到我店里來體驗獲取信任,而且可以做生意,本來也可以賣東西,我的效率是基礎。
第二部分是轉換成會員。
這個和Costco是一個邏輯,只不過我們變成app了,可隨時監(jiān)測行為,線下往線上導流沉淀消費者信息,效率更高。
第三部分是希望形成一定的消費習慣。你有什么需求就下單,剩下的轉化消費行為,包括里面的餐飲外賣、周末去吃一次東西都是轉化。盒馬還是希望從定位上變成互聯(lián)網模式,通過以店為中心的配送實現效率。整個邏輯是線上消費習慣的養(yǎng)成,都在消費習慣培養(yǎng)上,真正的壁壘就是如何形成信任,形成習慣。消費者習慣一旦形成,品牌定位就在那里了,進而不斷提高效率。
對新零售的本質和思考,還是兩端,一端是消費者的變化,一端是供應鏈效率的極致化提升。這里面有很多新流量的玩法,催生很多商業(yè)新邏輯的出現。
最后,零售業(yè)的秘密在于中國零售業(yè)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因此,我們不應只認為一線城市存在巨大的零售機會。今天,當我們審視零售業(yè)時,我們看到的是低層次市場的更多機會。事實上,狹義上的新零售業(yè)已經演變成一場資本爭奪戰(zhàn)。阿里巴巴和騰訊在流量入口方面相互競爭。我們發(fā)現線下高頻類別帶來的流量效率比較明顯,因此我們開始投資這些新類別,因為在線流量增量相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