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邦服飾借輕模式撬動重資產
傳統(tǒng)意義上的服裝企業(yè),受廠房、設備、生產工人等硬條件的拖累,無法在利潤和市場上“輕”展拳腳。在OEM和OBM討論滿天飛的當下,這個問題也許不具有太多的討論價值,但在15年前,首先思考這個問題的周成建卻將之做成了一件大事,并由此產生了美特斯邦威這個年銷售額達50億元的大型企業(yè)。15年來,美特斯邦威借助“輕模式”撬動了“重資產”,在輕與重之間游走,堪稱品牌傳奇。
輕裝上陣:品牌策略陷多元迷局
周成建在1995年創(chuàng)建美特斯邦威的時候,并不知道美國知名學者羅杰·內格爾提出的“虛擬經營”概念,但是憑借一種企業(yè)家的直覺,他一直在很好地運用著這種“虛擬經營”理念。
從創(chuàng)建之初起,周成建就將美邦生產鏈中與生產相關的重資產業(yè)務外包給各類加工企業(yè),同時將產品銷售交給各地的連鎖經營渠道,自己則主要集中資源和精力用于產品的設計研發(fā)與品牌營銷,規(guī)避了生產和銷售中的風險。
2008年,美邦在深交所掛牌上市,標志著其“輕資產戰(zhàn)略”的巨大成功,周成建家族也以170億元的資產成為“胡潤服裝富豪榜”的首富。然而,就在同一年,“輕資產模式”也戲劇性地遭遇了“滑鐵盧”——這一年,美邦推出了價位更高的新品牌Me&City。
隨后的一年多時間里,周成建大手筆請來好萊塢明星代言,同時在全國各地廣收商業(yè)地產,為Me&City“囤鋪”。然而周成建或許沒有料到,2010年第一季度,美邦服飾交出了一份凈利潤同比下滑九成的公告。公司對此解釋為,多品牌策略剛剛起步,決策團隊和業(yè)務團隊都缺乏經驗。此外計劃性明顯不足、整體費用控制不力,部分資源使用效率不高。
不可否認,Me&City的方方面面都消耗了大量的成本。
2008年底,公司內部進行大刀闊斧的調整,把美特斯邦威和Me&City分成兩大事業(yè)部,獨立進行運作。營銷手法上也試圖與美特斯邦威有所區(qū)別。美特斯邦威早期的代言人是郭富城,繼任者是周杰倫。而Me&City一開始就把目光投向海外。除了最早的代言人溫特沃什·米勒和名模布魯娜特諾里奧外,后來又簽下“精靈王子”奧蘭多布魯姆,找來國際知名的攝影師。
然而最能體現管理層對Me&City愛惜的是,2009年所有門店都以直營的方式開出,不開放加盟。而美特斯邦威早已是加盟店占主流。截至2009年年底,美邦服飾共有2863家店鋪,其中直營店鋪523家,加盟店鋪2340家。
國際明星代言、大量的宣傳推廣,只是巨額投入的冰山一角。這一年多時間里,公司耗費成本最多的,是在商業(yè)地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