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碼頭回應臥底賣假貨事件?
【Hi商學院網訊】昨天,新京報發(fā)表了一篇題為《 記者“臥底”洋碼頭當買手“假貨測試”突圍層層監(jiān)管》的文章,文章稱,新京報記者實測洋碼頭代購流程,買手認證、貨源核查、物流監(jiān)管均存在漏洞。
這篇文章中這樣寫道:
此前4月初,記者通過一位澳大利亞的朋友在洋碼頭注冊了海外買手賬號,通過審核后開了一家專營澳大利亞代購的網店。隨后,記者從國內快遞了一個價格約四百多元人民幣的高仿手包給澳大利亞這個朋友,在洋碼頭網店掛出,隨后記者以7000元人民幣的價格在網店拍到這個包,并于7月9日在國內收到貨品。去掉各環(huán)節(jié)成本,理論上買手一單就掙了6000元左右的利潤。這個過程中,代購平臺洋碼頭所設立的監(jiān)管程序如同虛設。
對此,洋碼頭下午針對這篇報道發(fā)表了回應,以下為回應內容:
洋碼頭方面表示,平臺嚴格按照DSR分值(買家評分、物流服務、客服服務)進行流量分發(fā),并綜合信用、行為、所在區(qū)域等指標綜合判斷。綜合評分越高,賣家將得到更大的曝光。正常交易情況下,洋碼頭流量分發(fā),傾向于提供優(yōu)質商品和服務的賣家。
此次報道中,該賣家于4月注冊,6月產生交易,屬于新賣家、并且售賣高客單價商品,在正常交易中無法獲得流量分發(fā)。而買家和賣家為同一交易主體,繞過了流量分發(fā)布控這一道防線。
洋碼頭還表示, 此案例中,賣家在第一次提交物流信息時,貝海已進行了攔截、刪除面單。隨后賣家又繞開平臺,在獨立物流體系中創(chuàng)建訂單,賣家實際生成了一個跟洋碼頭訂單沒有關系的獨立物流面單。即,在洋碼頭物流監(jiān)測體系中,是異常物流,但最終買家在異常物流狀態(tài)下主動確認收貨。
在第一個面單被刪除之后,買手又生成了DB733210619AU面單,這一面單獨立于洋碼頭訂單平臺,買家賣家為同一主體的行為又繞過了物流布防線。
洋碼頭方面指出,在正常交易中,沒有中間物流信息的訂單,被視為無效物流,正常買家不會確認收貨,并會向客服進行售后咨詢。
此次案例中,買家在無效物流狀態(tài)下,沒有進行客服咨詢,對該筆訂單進行了收貨確認,不符合正常消費行為,資金安全難以保障。洋碼頭強烈建議在物流信息無效的情況下,消費者拒絕確認收貨,同時及時請聯(lián)系在官方客服,洋碼頭將第一時間給予解決。
對于賣家的非正常交易行為,侵害買家權益,洋碼頭將嚴肅處理,并保留法律訴訟的權利。
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可以點擊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