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貨運O2O企業(yè)面臨的五個大坑

2015-06-09|HiShop
導讀:2014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10.6萬億元,其中,運輸費用5.6萬億元,占社會物流總費用的比重為52.9%。如此大且亟待改善的市場,引來無數(shù)創(chuàng)業(yè)者競折腰,披上用互聯(lián)網撬動傳統(tǒng)行業(yè)的外衣...

 

  2014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10.6萬億元,其中,運輸費用5.6萬億元,占社會物流總費用的比重為52.9%。如此大且亟待改善的市場,引來無數(shù)創(chuàng)業(yè)者競折腰,披上用互聯(lián)網撬動傳統(tǒng)行業(yè)的外衣,至少得到了資本的青睞。2014年至今,已陸續(xù)出現(xiàn)過上百家物流貨運O2O企業(yè),其中不乏獲得上億、千萬美元投資者。這個行業(yè)的痛點何在?貨運O2O想如何改善現(xiàn)狀,又做的怎樣呢?下面Hishop為你做下解讀。

  車貨不匹配,空駛率高

  今年兩會期間,政協(xié)委員徐冠巨提到,中國有3000萬貨車司機,95%都是個體司機,承擔著全國超過75%的貨運量,他們多以家族或者同鄉(xiāng)、圈內朋友的方式闖蕩江湖,和70多萬家物流企業(yè)往往局限于面對面的熟人交易模式,從而激化了貨找不到車,車找不到貨的矛盾。這導致了全國貨車的空載率在40%左右,存在巨大資源浪費。

  相比而言,司機在返程時找到合適的貨是最難的。為了在返程時避免空駛,車主會到貨場找中介(黃牛)獲得貨主信息,中介自然要收取一定的費用。油費、過路費、罰款等成本已致運輸利潤微薄,但車主仍不惜再添成本,只為求貨,可見其中確有巨大需求。那些基于LBS的貨運O2O平臺便是如此應運而生。

  貨運O2O平臺的模式

  首先簡單科普一下,什么是貨運?貨運與快遞不同,前者運輸?shù)呢浳矬w積、重量較大,速度比快遞略慢一些,總價也更高。直觀來講,有時我們路過城鄉(xiāng)結合部看到的一排排XX物流公司,以及蘇州街路邊那一溜寫著類似“北京——山西專線”字眼的貨車,他們都是典型的貨運物流。大體上,可以按同城、城際以及整車、零擔(多個貨主的貨物湊滿一車)分類。其中,零擔多為站到站服務,整車多為門到門服務。

  就“求車求貨”而言,國內相關的信息平臺網站隨手一搜也滿屏盡是。換句話說,試圖做車貨匹配的人并非剛剛出現(xiàn),政府也曾建設傳化公路港試圖做資源整合。那么,新興的貨運O2O有何創(chuàng)新之處呢?

  貨運O2O常被稱為“貨車版滴滴打車”,分貨主版和車主版,貨主發(fā)布用車需求(包括路線、時間、貨物類型、重量體積、車型需求等)后,車主選擇是否接單。產品模式通常分為同城貨運和城際貨運兩種。

  藍犀牛、速派得等同城貨運平臺,大多選用Uber模式,根據(jù)里程數(shù)、時間來計算費用,有固定標準,如需人工搬運等特殊服務,要和司機私下商議價格。而羅計物流運滿滿等城際間的貨運服務,則一般以做信息平臺為主,不設計費標準,由貨主與車主商議價格。只有同城貨運平臺的產品設計專門的零擔功能,而在城際貨運平臺一般要和司機私下商量能否走零擔。在運輸過程中,產品一般都加入了位置監(jiān)控功能。

  總體而言,貨運涉及到的維度標準較多,而城際貨運比同城貨運更加復雜、難以標準化。

淺析貨運O2O企業(yè)面臨的五個大坑

  信息網站沒做成的事,移動端O2O模式能成嗎?

  目前來看,貨運O2O做的更多的還是車貨匹配這件事,其中存在不少難點,尚未很好地解決,主要面臨以下五大坑:

  貨源信息少

  貨運O2O與打車不同,出租車可以行駛中尋找訂單,但貨車只能在停留狀態(tài)下獲取貨源信息,對于返程司機而言,每停留一天的食宿、停車費都是不小的開銷。而且市場上存在車比貨多的情況,對于信息平臺而言,真實有效的貨源信息尤為重要,只有它可以吸引車主。而貨運O2O獲取貨源信息非常困難,有時要到貨場抄中介的信息,甚至將中介直接引到平臺上,并沒有取代中介。等等,貨運O2O平臺信息透明、不要中介費,貨主不是應該很愿意發(fā)布信息的嗎?這就牽扯到了信譽問題。

  信譽問題

  中國物流領域最缺乏的是誠信機制,不光貨車司機怕被放鴿子,貨主亦然。貨主以企業(yè)用戶為主,貨物多為其高價值的產品,如何能放心的交給陌生人?正因如此,司機才掛靠運輸公司背書,但目前來看,運輸公司很少會對安全問題負責。所以,貨運O2O平臺必須建立標準的誠信體系,深度的掌控整體環(huán)節(jié)而不是只做信息中介,用戶才能放心將貨物交予陌生的司機。

  福佑卡車、云鳥配送等平臺引入了投標競價的方式,讓車貨雙方建立更強的關系,不失為一種增強信譽的手段。

  另一方面,平臺也要嚴防虛假信息的進入。試想司機驅車前往貨源地,被放了鴿子,如果平臺對這種情況沒有作為,只能眼看著司機用戶流失。

  目前來看,很多APP對于貨主的注冊都很謹慎,需要人工審核才有資格使用發(fā)貨功能,有的平臺還要求上傳營業(yè)執(zhí)照,可見其對虛假信息也是深惡痛絕。

  標準化建設

  貨運與打車不同,貨物非標準化、車型非標準化、載重非標準化、裝卸非標準化、價格非標準化、結款方式非標準化······它的信任成本更高,流程更復雜。

  貨運O2O信息平臺難以建設標準,比如價格、整車or零擔、支付方式,基本還需要和司機私下商談。相比之下同城貨運更容易建立標準,引入了Uber的計費模式,而城際貨運就難做的多了。

  能否整合資源

  中國大部分的貨車都是司機都是私有的,其掛靠的中小型運輸企業(yè)也非常分散,滿地都是物流公司,可謂一盤散沙。

  而物流講究規(guī)模效應,規(guī)模越大、網絡越密,運營成本越低。貨運O2O平臺要想做大必須整合上游資源,這也符合O2O的商業(yè)邏輯。但貨運不是燒錢補貼就能推廣出去的,真正幫助司機拉到貨、提升效率更為重要。司機都是單獨或者小團體行動,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也不高,如何才能將其聚攏?前一陣子運滿滿和貨車幫的員工打架事件,也側面印證了平臺做市場推廣的巨大壓力。

  另外,目前平臺想方設法引入中介,但貨源信息發(fā)布到平臺上必然導致中介利潤下降,從內心來講他們一定是抵制平臺的。整合中介資源也是一件難事。

  盈利模式

  就像大部分O2O企業(yè)一樣,貨運O2O平臺也都不談盈利。其實以物流業(yè)的巨大長尾,其涉及到的許多環(huán)節(jié)都有值得改善之處。除了車貨匹配之外,為司機提供車輛維修、保養(yǎng)、社交等服務值得開發(fā)。另外,以移動端電子支付為核心提供金融服務,會是更大的收入模式。

  總結

  從貨運O2O的火爆可以側面看出資本市場的熱潮,在這個人人大談互聯(lián)網+的時代,此乃正確之事,而能否真正撬動這個傳統(tǒng)、落后、水深的行業(yè),在于有沒有改變原有的模式,是否提升了業(yè)務的效率?目前來看,O2O平臺們還任重道遠,但我們有理由祝愿這個傳統(tǒng)且落后的行業(yè),能夠通過互聯(lián)網不斷地改善。

頭條推薦
產品推薦
  • 新零售

    hishop新零售,集結多樣營銷活動推廣功能,支持無限發(fā)展…

    查看詳情>>
  • 移動云商城

    基于微信平臺,集結多樣營銷活動推廣功能,支持無限發(fā)展…

    查看詳情>>